在图像时代如何思考与生ayx爱游戏存? 专访海杰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2-10-03 21:45:29

  原创 侯亮 × 海杰 影艺家 收录于合集#影艺家深度文章 378 个 #影艺家书单 224 个

  独立策展人、影像批评家海杰的新书《追逐图像的人》已经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集合了作者近十年来立足于摄影、并延展至其他当代艺术领域的观察分析,内容涉及对摄影现象、媒介、图像学、展览现场、策展观念、摄影个案与专题等方面的研究与梳理。此书是其批评写作的脉络展示,也是对摄影新样貌及其语境的深入思考。

  侯亮:海杰老师好,很荣幸能够在这里聊聊您的新书。最早读您的作品还是十年前的那本《照镜子的人》。从《照镜子的人》到《追逐图像的人》,仅从两本书命名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您在这一领域多年的耕耘中,对摄影媒介和图像时代的长期思考与探索。

  这十年来,您既是一位保持敏锐思考的写作者,也是一位立足摄影并跟随当代艺术一道前行的见证者。在写作与策展的相互激励下,转眼已过去十年,是否可以概要地谈谈这些年来在写作与策展领域的体会与收获?

  海杰:写作方面,就是感觉自己写的没以前好,虽然现在写起来更理性节制,理解作品更细腻准确,但写作上的机敏盖过了情感,这固然跟年龄有关系,但也与自己心里的顾忌有关。我最近也在努力找回一些写作上的赤诚,但毕竟这个不能是刻意的。至于策展,我已经有一年没策展了,防疫管控总是能适时的出现,把一切努力化为乌有。我有时候想,有一天会不会策划一个最终把所有作品和现场都化为乌有的展。也就是说,相比之前,现在我在策展上觉得更好玩的才是最上心的,严肃的展览做得多了,就觉得太无趣。

  侯亮:您以来自家乡的切身体会为起点展开追问,反思摄影的真诚溢于言表。笔墨虽然温润,但其背后所揭露的问题与弊病往往直接而精准,对许多社会现象的剖析已然跳出了摄影作为单纯客体的讨论范围。人们如何看、如何能看以及如何被准许看等问题,都需要放置在视觉背后的整个社会文化与观看机制中进行讨论。因此,摄影批评是涉及诸如行为、环境、主体、对象等多种语境的书写与思考。如您所说,“自我拘囿无助于摄影的演进”,从汉语言文学跨越到视觉文化领域的漫长路途中,您是否也曾经历过一些困难或障碍,最终如何克服,并保持一种昂首与独立的批评姿态的?

  海杰:用艺术家张云峰的话说,(点击标题直接阅读),有些“烫嘴”,大致是情感太浓烈了。那时候文章里既有情感,又带着刀锋,认识的人也不多,说话也不多想,反而大开大合。我现在那样写,就会觉得脑力和文字的韧性上会有拉伤感,会显得折腾和力不从心ayx爱游戏。你说的从“汉语言文学跨越到视觉文化领域”其实对我来说,不算难事,我只需要了解视觉生产和传播的逻辑与路径,去描述和书写未必一定要有一条必经之路,我最不喜欢的就是以专业的面孔出现,所以我就以偏文学化的语言去面对视觉文化。之于你说的“独立”,也简单,无非就是让自己的日子过的不那么好,过得去就行,这里面也挺微妙的,你既要独立,又不能让不独立的人觉得独立的人是那么可恨。好处总归不能一方占尽,得给别人留点面子。

  侯亮:2018年的“刷屏/劳作”摄影展令人印象深刻。回想上个世纪,在屏幕还不便于携带的年代,受网络与技术限制,人与图像的关系并没有完全被欢愉所充斥。欢愉本身没有错,但丧失深度的欢愉并用它遮蔽苦痛,是人类的一种自我遗忘,而历史的重量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刷屏/劳作中渐渐离我们远去。如今,屏幕已然成了阻隔在我们面前一道看似美好、却无比残酷的风景。为了避免成为屏幕的劳工,从而让其服务于我们自身,您对处于屏幕生存时代中的年轻读者有什么忠告和建议?

  海杰:对于屏幕的认知,年轻人可能比我更透彻,因为他们深入其中,他们有自己的玩法和规则,有自己的屏幕语言,“忠告”更不能给,这个词,感觉像是一下子把我打入老人行列。你想想,我们不就是这么一路不听“忠告”过来了吗。之于对屏幕的批评和分析ayx爱游戏,是想就一个介质和其所运行的逻辑进行指出,毕竟现在人人都沉浸其中。就像你明知道下雨会淋湿,淋湿有可能感冒,但年轻的情侣就是喜欢在雨中牵手拥抱,你对着他们喊“小心淋湿”是多么不合时宜。书籍也未必就一定是最佳的阅读载体,我曾经在温州的一个展览开幕研讨会上说了一个词“朋友圈知识生产”,这其实已经成为载体的一种。

  侯亮:“自助餐”开放计划为观众认识当代艺术现状提供了切口,艺术家工作室的激活,不仅开放了艺术的第一现场,观众可以与艺术家建立直接的对话。更为重要的是,美术馆往往呈现的是艺术切片,而在工作室这一互动空间,由于艺术家与大众的关系直接打通,观众可以在这里触摸并感受到艺术家完整和清晰的创作脉络。并且这一模式也绕开了艺术权力审核,助力激发艺术家更丰富的创作活力。您在文中提到该项目可以作为一种艺术自主的开始,如今已过去8年,是否有后续跟进的方案或思考?抑或是一些新的想法?

  海杰:这个项目,我一直想有个后续,但可惜的是,最后只完成那一次,2014年做那个“自助餐”计划时,网络直播还没有怎么兴起,要不然会传播的效果更好。后来想这个事情的核心关系,其实处理的是观众和艺术家的关系。那时候的观众还有去了解和沟通的兴趣与欲望,现在恐怕很少了,而且疫情让这一切都变得艰难。这个项目如果现在实施,一个人一台手机就可以搞定,但线下的交流那种真切的感受估计很难获得。至于还能不能继续,得看情况,比如我自己还有没有兴趣做这些,现实情况允不允许,用什么样的流程设计,都得重新再想想。

  侯亮:由于照片的指示性在意义层面无法提供确凿的保证,因此单纯的摄影难有其独立和自主性。比如在风景摄影中,对风景的态度以及其历史文化语境往往会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或误读,只留下扁平与苍白的形式,追逐图像的人沦为了追逐表象的人,于是异化的风景成为急需我们跳出的“幻境”。因此,对于如今那些仍然坚守单一的平面图像生产,或者说坚守摄影本体语言的摄影师,从创作与实践的角度看,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日常生活中的那些朴素和真诚的影像如今是否存在价值?

  海杰:纯粹的没有理由的固守媒介本体,就跟那些民族主义者差不多,动不动就觉得自己家的什么都好,也是有问题的。现在我们谈摄影,不能仅仅谈本体意义上的摄影了,因为摄影的生产与传播,图像的使用与交际,已经让这个“摄影”的概念更丰富和宽泛,一个网红群体使用图像的行为未必就一定不重要,上不了台面,或许它要比那些经典的摄影生产更容易处理当下。当然,日常朴素真诚的影像是个伦理概念,就像我们说“老实人”时,我们的意思是得尊重他,不能欺负他,至于在人群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那得另当别论。

  侯亮:摄影的透明与开放性使其既脆弱又神奇。或许正因为如此,许多原本以摄影为媒介的创作者都转向了图像的挪用者或篡改者,或通过跨媒介的形式来拓展表达上更多的可能性。如您所说,跨媒介的意义并非分门别类,而在于超越媒介自身的束缚,建立一种自由的表达契约和媒介资源随时调取的使用规则。此时的摄影创作不再是那个需要被强调观看的客体,而是要通过媒介资源的调用,把观看行为、观看过程以及被整个视觉文化所建构的土壤融入自己的创作与思考,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艺术专业教育的学生群体往往就会受到学科壁垒的限制,作为一名老师,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有何解决方案?

  海杰:我觉得学生有些该走的路还得走,视觉传达里的课程还是需要,既然是摄影系,摄影的诸多技术知识和能力还是得学,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要去做艺术家,还得谋生。至于跨媒介或跨学科,添加进去一点课程就可以,或者让他们多去看展览,学校本身就不会去有效的解决这些事情。你全程参与一个好的展览学到的东西,肯定会比在课堂上学到的更鲜活,更刻骨铭心。学校能把通识教育做好就已经很好了。

  侯亮:您在《分层与合成》中以“合成”与“分层”的视角,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纪实转向执导型摄影的发展脉络,以及档案热、民间影像、图像写作群体对图像媒介的再创作。创作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是您始终强调的部分,换言之,图像是否来自档案或民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转译的恰适和直面当下的思考,以及背后的批评方法。您在文末谈到了人们对艺术时尚趋之若鹜的担忧,如今面对“图像的使用”和“历史的重述”,您有何新的思考?

  海杰:这个文章是给我做的一个同名展览写的主题文章,展示的是中国摄影的语言嬗变,处理的核心其实还是历史、记忆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涉及到对于历史或记忆的个体化认知和改写,或者借用历史图像进行私人记忆的拼贴。有些作品在创作之初,是作品,但很多年后,又被文献化,这是摄影里比较好玩的部分。我在文中担心的是没有必需的滥用,或者一种创作上的政治正确,但从现在的大环境来看,未来这些材料还能不能允许用摄影知识,还是个问题。

  侯亮:后疫情时代,图像与人的关系只会变得越发紧密与复杂。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疏离与异化已是事实,《黑镜》里的故事并不存在于遥远的未来。事实上,如同弗卢塞尔警示我们的那样,我们已经站在了那个临界点上:那神话般的、新的社会与生活结构已经在这个世界与我们自己身上显现出痕迹。面对未来的处境,您也一定有过相关的写作与策展的思考,是否能在这里与我们分享?

  海杰:未来已经来了,显然不是看起来高明的《黑镜》般的情境设置,而显得更愚蠢、更直接ayx爱游戏、更粗暴。像我最近的处境,线下,燕郊封城,我出不去;线上,我的微信被禁言。线上线下无路可走,我们其实多想想如何好好地生存可能更好。

  海杰,从事独立策展和影像批评工作。受邀担任2011、2013“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推荐委员会委员;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艺术委员会委员、评委;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学术主持;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摄影组初评委;第三届成都纵目摄影双年展学术主持;2016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发现奖提名人;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终评评委;第六届金拴马桩奖大学生影像艺术节终评评委;瑞士Vontobel Art Collection“新凝视”奖(A New Gaze)亚洲区提名人;2019第11届三影堂摄影奖评委;2019首届金熊猫摄影奖评委;2019索尼青年摄影师发展计划评委;2019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刺点摄影奖”评委;2021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评委;2021丽水摄影节评委等国内外多个重要影展的评委及学术委员。ayx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