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季度人身险业发展动态分析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22-06-14 13:52:12

  2022年1-2月,我国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明显放缓,共实现保费收入10309亿元,同比增长0.95%,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近13个百分点;健康险保费增长放缓,整体业务结构有所调整;行业总资产持续提升,资金运用结构较为稳定;市场乱象处罚力度加大,部分公司产品开发仍存在一定问题。政策方面,一季度银保监会围绕加强产品监管、规范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提升监管效能、服务民生大局等主题,发布了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展望未来,监管机构将继续坚持严监管、强监管的工作态势,疫情仍将是影响人身险业发展的重要变量,整体业务发展仍将面临较大压力,渠道经营持续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资产负债匹配压力或将提升。

  受疫情反复及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等因素影响,2022年1-2月,我国人身险公司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030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0.95%,低于去年同期增速近13个百分点。此外,1-2月,人身险公司累计实现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2164亿元、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73亿元,二者合计占人身险公司规模保费收入比重约17.8%。

  2022年一季度,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增长明显放缓。截至2月末,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1439亿元,占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比重约14.0%;寿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8783亿元,占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比重约85.2%;意外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87亿元,占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比重约14.0%。

  保险业总资产及资金运用余额实现较快增长,截至2月末,行业资产总额达25.5万亿元,同比增长6.5%;资产运用余额达23.4万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2.9万亿元,占比12.6%,较2021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银行存款达2.8万亿元,占比11.9%,较2021年同期基本保持稳定;债券达9.1万亿元,占比39.1%,同比进一步提升2.7个百分点;另类投资等其他资产约8.5万亿元,占比36.4%,较2021年同期下降2.0个百分点。

  2021年,监管机构行政处罚力度继续加大,部分公司经营不规范问题进一步暴露。1-2月,全国银保监会机关及派出机构对保险业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684件,处罚金额合计817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提升50.7%、37.2%。此外,部分人身险公司产品开发管理仍存在一定问题。2022年1月,监管部门针对当前人身险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其中提及的增额终身寿增额利率易与产品利率混淆、健康险加费表未包含在费率表中等问题,都纳入了2022版产品负面清单。

  一季度,银保监会围绕加强产品监管、规范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提升监管效能、服务民生大局等主题发布系列政策文件,推动人身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

  为进一步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管理行为,防范人身保险产品风险,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1月29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近期人身保险产品问题的通报》(人身险部函〔2022〕19号),针对当前人身险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主要包括:现金价值计算等产品设计问题,条款表述不合理、不严谨问题,以及费率厘定不合理、缺乏定价基础等问题。2月,银保监会向各保险公司下发《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2022版)》,相较上年新增9条内容、2条有所微调,共计调整11项内容。具体新增内容包括: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条款中关于不保证续保的表述不符合监管规定,存在较为严重的误导隐患;健康保险产品等待期未以突出的方式让消费者了解;医疗保险条款混淆“恶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重度”概念等。

  为进一步探索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经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养老保障需求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2月21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2〕13号)。自2022年3月1日起,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在原有6家试点保险公司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试点。《通知》强调,各试点公司应当合理制定业务规划,持续创新产品,探索满足新产业300832)、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多样化需求,同时要求各银保监局做好政策解读,加强业务监管。

  为进一步推动完善试点,加大养老理财产品供给,2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2〕19号)。《通知》规定,自2022年3月1日起,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由“四地四机构”扩展为“十地十机构”。已开展试点的4家理财公司,单家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上限提高至500亿元人民币。《通知》要求试点理财公司持续优化养老理财产品方案,提高信息披露准确度和透明度,增加长期限产品供给,不得变相通过期限结构化设计规避监管要求,不得宣传养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整合监管资源,聚焦风险监管,提高监管质效,中国银保监会于1月19日印发了《关于精简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报告事项的通知》(银保监规〔2022〕1号)。《通知》主要取消、合并部分报送监管报告事项,进一步规范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报告报送行为。

  为建立健全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体系,明确非现场监管的职责分工,规范非现场监管的工作流程,提高非现场监管的工作效率。1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暂行办法》(银保监会令2022年第3号)。《暂行办法》一是明确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的含义及开展非现场监管遵循的原则,二是明确机构监管部门、其他相关监管部门以及派出机构在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中的职责分工,三是明确非现场监管工作流程和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的金融支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风险可控、业务可持续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金融服务体系。2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指导意见》(银保监规〔2022〕5号),要求各类银行保险机构发挥机构优势,把握保障性租赁住房融资需求特点,提供针对性金融产品和服务。要求各地尽快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标准,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监督管理。同时,强调各方面加强项目风险管理,坚守风险底线。

  为支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月4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发〔2022〕4号)。《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疫情反复对消费需求形成抑制,部分领域投资尚在探底,经济潜在增速下行、人口增长放缓、低碳转型等中长期挑战也不容忽视。但也要认识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利条件没有变,发展潜力大、回旋空间广阔的特点明显,市场主体活力充足,为人身险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从监管政策看来,银保监会2022年工作会议指出,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深入推进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开放,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动完善健康保险服务。预计未来,监管机构将继续坚持严监管、强监管的工作态势,毫不松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同时,着力推动人身险供给体系不断丰富、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大局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引导行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疫情仍将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变量。当前国内疫情再次呈现多点散发状态,多地政府收紧防控措施,对大规模营销活动和培训有所限制。今后一段时期,口岸城市预防疫情输入风险压力仍然很大,一旦国外输入风险上升,预计各级地方政府会采取更为严格的防控措施,人身险公司队伍销售和培训等线下活动或将面临较大困难。

  二是整体业务发展仍将面临较大压力。从需求侧看来,国内经济恢复仍不均衡,居民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对于长期大额支出和非必需品消费更加谨慎,保险消费者信心尚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从供给侧看来,代理人规模持续下降,以队伍规模驱动业务发展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挑战,市场主体聚焦提升产能但尚难有明显起色;产品同质化问题仍在,供给覆盖面不够广,风险保障功能发挥不够充分;销售、理赔等服务质量亟待提升等。整体来看,行业短期发展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三是渠道经营持续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代理人数量红利逐渐消退,队伍规模高速增长的时代一去不返,代理人整体低学历、低产能、低留存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产能提升成为未来个人代理渠道业务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预计2022年各市场主体将通过差异化激励、细分队伍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代理人队伍质态。同时,银保、网销等其他主要渠道或将进一步迎来规范化、专业化经营管理。

  四是资产负债匹配压力或将提升。从国际形势来看,近期受疫情反弹扰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供应链瓶颈仍未根本缓解,通胀压力上升。同时,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加大。从国内看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反复对消费需求形成抑制,部分领域投资尚在探底。权益市场波动加剧,利率中枢下移,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明显上升。展望未来,疫情形势、通胀走势、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调整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可能伴生的经济金融风险不容忽视,行业整体资产负债匹配压力或将显著增大。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